截至11月7日,開工建設已有4個月的±800千伏酒泉至湖南特高壓輸變電工程進展順利,其中兩座換流站土建工程全部完成,進入電氣安裝階段;鐵塔基礎澆筑完成945基,完成甘肅全線鐵塔基礎的近40%。
這一工程的順利推進,標志著甘肅新能源對外輸出通道全面打開已進入“倒計時”。
加快電網建設消除“上網難”
截至2014年底,甘肅省新能源總容量達到了1720萬千瓦,占全省總裝機容量的40%,其中風電裝機容量躍居全國第二,光伏躍居全國第一。但這些發電能力卻并未第一時間轉化為發展能力,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。
一方面,是因為新能源發展迅速,遠遠超過了甘肅省的用電負荷。2010年,全省新能源裝機容量只有147萬千瓦,通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,截至今年9月底已達到1720萬千瓦,增長了10倍有余;而甘肅省電源總裝機容量高達4408萬千瓦,新能源只占其中的40%。相比之下,甘肅省的用電負荷只是電源總裝機容量的1/4,今年最大時僅為1300萬千瓦,去年全年全社會用電量也不過1095億千瓦時。當前甘肅省的新能源發電能力,在滿足甘肅全社會用電之外還綽綽有余,電源發展與用電負荷嚴重不匹配。
另一方面,則是電源規劃與電網規劃不配套。電量富余用不了,就得想辦法往外送。但實際情況是,新能源電廠的建設速度遠遠快于電網的建設速度。據有關專家介紹,2006年初我國頒布實施《可再生能源法》后,全國風電發展就駛入了“快車道”,一個風電項目從立項到審批再到投入運營,長則半年短則幾個月就能完成。與之相比,配套電網建設的周期則漫長得多,即便先期已經完成了立項審批前期工作,但真正建成并投入使用,最快的建設周期也在2到3年。加之風電等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、隨機性、可調度性低的特點,需要配套建設火電等設施,建設周期又會被進一步拉長,最終導致新能源發電上網難。
甘肅省新能源發電上網的情況也大致如此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2011年以來,國網甘肅公司累計投資300億元,先后建成750千伏西北聯網第一通道、第二通道,750千伏蘭天寶輸電線路,800千伏天中輸變電工程等一批輸變電工程。至此,甘肅省酒泉風電基地所在的河西電網斷面輸送能力從90萬千瓦增長到500萬千瓦,基本滿足新能源上網的剛性需求,“上網難”得到有效緩解。
??
?